Robots in Society & The Future




在真實機器人出現之前,人類就已經透過小說與電影,想像著它的出現,以及出現時,應該具有的樣貌與功能。而這些出現在小說和電影中的機器人,也影響了人們如何實現與發展現實社會中的機器人技術。然而,除了實現機器人技術之外,現實社會中引入和使用機器人的倫理問題,以及塑造未來人機互動時應考量的議題都值得更多關注。

一、流行文化(小說、電影)中的機器人

為了理解機器人如何融入社會,許多作者通過文化、敘事、價值觀與實踐的視角對HRI 進行了廣泛的探究,這些內容成為人們理解周圍世界背景的基奠。其實,分析小說和電影,體現了當今世界人們如何看待現在和未來的機器人,如何想像機器人功能,這給學者們也提供了一些思想、開發及設計的通道。通常來講,流行文化中的機器人有三大特點:1.它們大多數想成為人類;2.機器人對人類會產生威脅;3.優秀的機器人會悄悄影響人類社會。
比方說第一點,我們聯想到改編自 Philip K. Dick 書籍的電影《銀翼殺手》中的複製人 Rachael,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機器人這一事實。 2004 年電視連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的一些類人賽昂人也是如此。此外,電視劇《星際迷航:下一代》中的數據先生則是有認識到自己是機器人。數據先生比人類具有更強的計算能力,他不需要睡眠、營養、氧氣,他渴望變得更像人,然而,他缺乏最重要的「情感」。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電影《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設定機器人是缺乏情感的。可見,電影家、科學家們大都認為,機器人具備自主情感功能,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
再比方說第三點,在 Isaac Asimov 的《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中,描繪了一位機器人首席部長 Eto Demerzel,他讓帝國走上正軌。有趣的是,他隱藏了自己的機器人本性。他是一個外表非常像人的機器人,會採取各種策略融入人類當中。例如,儘管他無法消化食物,但他還是選擇進食,然後把食物收集在一個可以稍後清空的袋子裡。書中還有很多場景,描繪了機器人在幕後幫助人類社會的故事。所以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你對小說與電影中的機器人角色,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二、倫理議題

(一)機器人三大準則

Isaac Asimov曾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原則,可以保護人類免受惡意機器人的侵害: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讓人類受到傷害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給它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定律相衝突
機器人要保護自己的存在,只要這種保護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後來他又補充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讓人類受到傷害。

那在人機互動領域,人類又需遵守什麼樣的約定呢?

(二)人機互動準則

通常來講在做實驗的時候,研究者讓受試者相信機器人具有某些功能,但實際上是團隊在後台控制機器人的行為。在實驗結束後,必須告知受試者真實情況,因為有關機器人技能的欺騙,會提高受試者對機器人能力的希望和期望,可能會讓他們認為機器人技術比實際情況更先進,故而需要如實告知。
人們很容易與機器人產生連結,即使機器人只是短暫地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所以,如果機器人進入某個場域跟人互動一段時間,在實驗結束後,又突然抽離,帶走機器人,那麼受試者的心態會發生落差,甚至萌發失落、孤獨感。所以這個部分須妥善把握。
承上,人與機器人的連結有可能會進一步羈絆,成為「情感依戀」。人一旦愛上機器人,或喜歡、享受與機器人的友誼從而變得不愛與人類世界交往,該當如何?人們可能會將各種人類特徵投射到機器人身上,但機器人無法像人類一樣體驗這些特徵。那這樣的友誼或愛情,是真實存在的嗎?這種「人機情感紐帶」是否可取呢?如果人類要與機器人結婚,機器人應當處於什麼樣的法律地位,擁有何種法律權益?我們必須意識到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可能是不對稱的,無論是地位、權力、或者是心智上。

由此可見,在未來設計機器人的時候,我們須仔細考量面臨的倫理議題以及人機互動面臨的挑戰,敏銳認識到不同國度背景下的文化敘事價值觀,進一步考量是否複製,或是選擇挑戰現有的實踐與規範。

參考資料
Bartneck, C., Belpaeme, T., Eyssel, F., Kanda, T., Keijsers, M., & Šabanović, S. (2020).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