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情緒?情緒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因為日常的小事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例如:因為見到許久未見的朋友感到開心;又或是因為冬日陰雨綿綿,面臨各式各樣的作業與報告,一直處於低落的狀態,都可以是情緒表現的方式。在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再更深入地對感覺做細分:在見到朋友感到開心的例子中,我們很明確的知道產生開心感覺的原因,並且開心的感覺很強烈,更可能伴隨著明顯的表徵,例如笑容、手舞足蹈等。相對的,因為天氣對心情造成的影響,持續的時間可能較長,甚至常常可能察覺不到原因,比起直接將心情悶悶不樂的原因歸因於連日陰雨,繁重的作業與報告或許也對這樣的心情有所貢獻,但很難定奪何者的影響較大。
對情緒理論的研究者來說,情感狀態(affect)可以包含的向度很廣,可以依照產生情緒的原因、維持的時間等等,將情感狀態分成情緒(emotion)與心情(mood)。短時刺激造成的是情緒,例如見到朋友感到快樂;而長期因環境、事件交互作用下造成的,則是心情,例如連日冬雨影響心情,上述二者都可以被包含在情感狀態中。
二、為什麼要研究情緒:
人們常常會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理性,並在理性的情況下做出判斷,而不是受非理性的自己所控制。情緒反應也經常被與非理性連結,且通常帶有負面意涵,例如情緒化、不理性等,都蘊含著貶義。在日常互動中產生情緒,通常是不被樂見的,因為這可能會帶來溝通上的不便利,進而對人與人的互動關係產生負面影響等。有些人甚至會因此推斷,情緒是多餘且非必要的,並且試圖抑制自己的情緒。但是換個角度來想,假若情緒真的是非必要,那麼在人類數萬年的演化中,情緒功能不應該早就被淘汰了嗎?事實上,有許多研究指出,情緒的確在演化上有其必要性。例如:恐懼的情緒伴隨著戰鬥或逃離(fight or flight)的反應而生,能夠讓我們在遭遇危險情境時,直覺地產生逃跑的念頭。試想一名原始人類在面對比自己體型大上數倍的兇猛野獸時,若是需要慢慢地思考才能有所反應,等到發覺應該逃跑時或許早就已經遭遇不測,但情緒能讓人們在看到野獸的當下提供立即直覺反應。因此在演化、生存的角度上,情緒的存在的確有其必要性。
三、應用在人機互動(HRI)中的情緒研究:
情緒不僅大量地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於人際互動也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家提出,情緒在溝通中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不亞於語言本身。例如:「你真棒」這句話,可以是鼓勵的意思,也可以帶有反諷意味。除了文字本身,使用的語氣、情境等,都可以讓同一句話產生完全相反的意思。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情境中,要讓機器人能夠理解人類透過各種方式產生的訊息,解讀情緒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若少了對於情緒的理解,互動效果將可能大受減損。
在人機互動的情緒研究中,最常見的主題就是表情辨識。讓機器人透過鏡頭捕捉互動者的表情,理解互動者的情緒狀態,或是機器人在不同情境下展現不同的表情,以應對情境。觀察互動者面對有情緒與沒有情緒的機器人時,會不會有不同的感受?是否因為機器人帶有情緒,而對機器人更有好感或是覺得害怕?同時,這樣的研究成果也能用於研究者對於人類情緒研究的理解。由於機器人作為互動對象,能夠完全被研究者掌控,對情緒研究來說,比起人際互動是較為理想的實驗環境。
然而,社會機器人的情緒研究有許多明顯的限制,首先,並非所有情緒都能透過表情表徵或被偵測。非語言溝通如手勢、身體姿態、語氣等,也都可以表徵情緒。另外,機器人用來判斷情緒的模型也有缺陷,光是在情緒的模型上,不同的學者就提出不同的模型,來涵蓋不同類型的情緒。例如:Ekman提出了六大基本情緒;Russel 提出了二維的喚醒程度(arousal)與價性(valence)模型;甚至還有由愉悅感(pleasure)、喚醒程度(arousal)、主宰性(dominance)三個維度組成的PAD模型。另外,機器人判斷表情的方式,是在透過給定的表情圖片訓練出判斷標準後,以此標準於互動情境中判斷互動者的情緒。但是這些表情圖片通常由專業的演員所演繹,具有誇大的特性,和一般人於生活情境中會產生的表情可能會有所出入。研究者不僅將這些模型應用在研究中,同時也透過實際的研究,提出更能精確描述情緒的模型與理論。
四、總結
綜上所述,情緒狀態的概念可以包含短時的情緒與長期的心情。情緒狀態無論在演化功能或社會互動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最後,在人機互動中的情緒研究,研究者好奇的主題可以大致分為:機器人如何透過情緒模型,合理地表徵情緒;以及人類對於機器人表現出的情緒,會如何理解,並作出反應。
參考資料
Bartneck, C., Belpaeme, T., Eyssel, F., Kanda, T., Keijsers, M., & Šabanović, S. (2020).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netti, C., Moore, P., Lucas, P., Parkinson, B. (2011). Emotion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Unfold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Cowie, R., Pelachaud, C., Petta, P. (eds) Emotion-Oriented Systems. Cognitive Technologi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15184-2_3
Stock-Homburg, R. (2021). Survey of emotions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s: Perspectives from robotic psychology on 20 years of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