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知
社會機器人是一種能自然互動的人工智慧




日本產業技術研究所(AIST)的研究員Kristiina Jokinen博士在12月2日於東北大學復興紀念教育研究未來館舉辦了一場關於社會機器人的專題演講。該演講由日本東北大學人工智慧電子學(AI Electronics)博士學程主辦,Jokinen博士提出了當今社會機器人研究的幾項成果與未來發展,與現場同學討論相關的議題。
Jokinen博士首先提到社會機器人的基本概念,讓社會機器人不同於其他科技產品的關鍵在於社會機器人能產生自然的互動,讓人類能很直覺地透過言語、手勢等表達方式與機器人溝通。正因為需要自然的互動,社會機器人就非常需要能夠察覺環境當中的線索,使它產生正確的應對。而社會機器人的應用將會更貼近人類的日常生活。
社會機器人具有所謂「雙重特徵」,Jokinen博士提出,機器人具有「計算機」的特徵,也具有「代理人」的特徵,既然擁有代理人的特徵,那麼他必須得擁有對話的能力以及觀察環境的能力。在對話方面,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使機器人了解對話當中的意圖,才可以知道什麼能談、什麼不能談。而眼神接觸以及手勢的運用也使得社會機器人產生更具有社交意義的互動,他能夠注意到人們是否已經厭倦了當前的話題,他也能夠透過一些具體的肢體語言來吸引人類的注意。
另一方面,根據Jokinen博士自身的研究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也發現到儘管人類與機器人互動的互動方式模仿了人類與人類的互動方式,但實際上的結果卻顯示,人類和機器人的互動畢竟和真人有所不同。人類與人類互動時,雙方眼神所注意的地方,大部分在對方的臉上,人類與機器人互動時,人類則變得更專注於機器人的身體。也就是說,機器人的身體的肢體語言其實可能更能吸引人類的目光。
最後,Jokinen博士提出了她目前對於社會機器人發展趨勢的看法,日本當前正在推行「Society 5.0」,主打以人為本的科技化社會,日本未來也會有更多的高齡者,成為以高齡者為主的人口結構。社會機器人能夠成為助手,幫助加速科技社會的禿展,也能協助改善高齡者的生活。然而,目前對於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以及信任度仍有待加強。與人類互動的機器人應當能知道自己被錄了哪些影像與聲音,而那些資料也應當只能有限的被傳遞,以保障使用者的隱私。而技術方面,也仍然有許多應該突破的地方,讓機器人擁有真正自動化的互動與回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日本東北大學人工智慧電子學博士學程為日本文部科學省WISE計畫(Doctoral Program for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 Smart Education)之一,旨在透過五年一貫博士學位學程,培養各領域專業的博士人才,該計畫鼓勵各大學積極與國內外其他大學等研究機構以及民間企業等進行系統合作,打造可塑造優秀人才的專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