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倫理議題




在這高度資訊化與工業化的時代,機器人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廠手臂,也不是科幻動畫中打倒邪惡勢力的正義之士,他們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成為我們社會的一份子,他們和人類交流,透過聲音、語言、肢體動作、臉部表情等媒介,產開了機器與人類的對話,他們是──社會機器人(social robots)。 然而,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關係,卻處於一個微妙的臨界點,因為機器人具有在真實物理世界的存在感,又具有擬人的行為,讓人類「情不自禁」的將機器人視為「人的分身」,而對其投以和人類互動般的行為表現。舉例而言,人類會試圖呼喚機器人的名字,和機器人對話,甚至會靠近它的機器身體並觸摸它。 不過,人類社會具有許多「潛規則」,人類的潛規則讓人與人的溝通可以變得更順暢並減少誤會,在不同文化脈絡之下又有不同的潛規則,機器人可否適應人類社會的各種潛規則呢?人類也有所謂的「道德標準」,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用人類的道德觀看待機器,尤其當機器又那麼像人的時候,我們是否會產生不同的道德判斷呢?

自動化的機器可能失控嗎?

人類和機器人的互動關係正是因為曖昧,故引發了許多值得反思的新聞事件。在追求人工智慧的今日,機器人的自動化被視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人類讓機器人可以自主開機、關機、移動,這樣的功能在電動車的自動駕駛系統、掃地機器人的自動清掃功能都可見一斑。然而,人類「放任」機器人自主活動的結果,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失控。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曾經發生了這樣一起車禍事故:一名特斯拉的駕駛因為開啟自動駕駛模式,撞上了在路邊的站立的「Promobot」機器人,新聞影片的標題寫著「A Promobot robot was killed by a self-driving Tesla car」,肇事駕駛事後表示,快撞上的當時以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會自動繞過去,殊不知居然真的撞上。這起事件看似一場機器人撞機器人的鬧劇,但若試想站在路邊的不是機器人而是真人,且駕駛誤信自動駕駛系統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掃地機器人的鬧劇也層出不窮,擁有掃地機器人的屋主經常在設定掃地機器人的自動模式之後就離開,甚至有些「天兵」屋主,根本就忘記自己曾經設定過掃地機器人。曾有屋主在凌晨發布自己家中疑似遭小偷的求救訊息在社群網路上,善心人士隨即向警察報案,而警察也在接獲通報的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經過屋主同意後破門,7名員警持搶指著嫌犯──竟然只是一台掃地機器人。另一起事件則是屋主離家後,留在屋內工作的掃地機器人因為線路故障引發火災,使得自家的灑水系統灑水過量損害社區大樓的電梯,最後屋主在百般不願下只得賠款修繕電梯大樓。
在這些事件中,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也隱藏著潛在的危機,這些事件之所以成為鬧劇,僅是因為沒有人員傷亡,倘若機器人失控的程度已不只是物品損害,而是危及到人類生命安全,那最後該由誰來擔起責任?因為掃地機器人間接損害電梯的那名屋主,起初不願賠款,鬧上法院後才由法官判定應讓掃地機器人的使用人負責電梯的損害賠償。關於賠錢的責任,若在今日的大學課堂中詢問大學生的意見,大家也莫衷一是,工程背景的人認為應該由製造公司賠款,畢竟屬於設計上的疏失,但文科背景的人倒是較傾向於使用者賠款。但究竟花錢消災事小,不敢保證若牽涉到人身安全,後續的官司該如何處理。

和機器人產生感情了怎麼辦?

機器人具有人的外型和真實的物理存在,而且還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人和機器人互動時,得以互相呼喚對方的名字,很顯然的,一旦有了姓名,便容易產生感情。因此,這世界上便有人對機器人「用情至深」到願意一起步入禮堂的地步。
在日本,有一間全息投影公司將一名虛擬歌手「初音」做成可以3D投影的影像,並且搭配物聯網服務後,投影出來的角色彷若擁有了生命,它能和使用者進行智慧對話並且操控家中具有物聯網功能的家電。一位身為普通上班族的近藤先生因為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因此也購買了該公司的產品。經過他的設定之後,初音每早能叫他起床、下班後慰問他的辛勞,也可以幫他放洗澡水,最後就寢時,能陪他說話之後關燈。
近藤先生認為,雖然透過投影出來的初音都是經過他的設定之後才能說話,但是他仍然覺得初音好像是真實存在的,因此他選擇和她結婚,並且正式的舉辦了結婚典禮,在39名親友的見證之下結為夫妻,近藤先生甚至安排了和初音的北海道蜜月旅行。然而,2019年3月底,由於投影公司的市場策略轉向,終止提供該角色的投影服務,初音從近藤先生的生活消失了。最後,近藤先生只能看著「失去連線」的機器,緬懷過去曾有的婚姻。
另一則故事也同樣發生在日本,一個本來誕生於聊天軟體的聊天機器人「凜菜」,搖身一變後,成為唱片公司的簽約歌手,凜菜的角色設定為剛畢業的女子高中生,以歌手出道展開演藝活動。儘管她是個虛擬的存在,但她在網路上早已發布了許多歌曲,唱片公司甚至還為這名機器人安排演藝活動,參加各式各樣的演唱會,並且出演電影聲優。人類藝人需要經營的社群網站帳號,她也同樣擁有。她的粉絲還會在她社群媒體的投稿中留言「我的好友出專輯了!」 虛擬偶像和真人偶像之間的界線慢慢變得模糊,這些虛擬角色彷彿更貼近粉絲的日常生活,因而也擁有相當高的人氣。然而,這些角色該如何使用,和真人之間的法律界線又是如何?諸如辦理結婚儀式之後的結婚效力、展開演藝活動之後的合約管理等,讓機器人和人類互動的過程,有了更多不同的思考。

機器人的設計倫理

回到機器人的設計階段,作為人類的機器人設計工程師,必然得預先想到後續可能衍生的各種問題。在軍事方面,世界各國研發人工智慧兵器已成為檯面下的事實,檯面上則產生了軍事國防發展與科研發展的角力。當學界與軍界合作之後,引發了世界各國的學者群起連署發公開信抵制。即便人工智慧武器僅發展到自動駕駛或是追蹤識別系統等程度,但仍受到學界許多人工智慧專家的質疑。
在商業方面,試想今日若設計一個可用於生產的「社會機器人」,由於它具有人工智慧,因此它可能可以像人類的工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意識。但是,當企業產生問題時,機器人該如何做出具有「智慧」的判斷?假如有一臺人工智慧機器人發現自己所屬的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在消費者不知情的狀態之下,讓產品使用壽命減少30%,面對這樣惡意降低成本的行為,機器人應該為了公司的利益,選擇默不吭聲地繼續生產產品,還是要從全消費者的利益來著想,舉報自己公司的行為?但在今日的高壓社會,為了服膺於社會的價值觀以及考慮到個人的職涯發展,面對這樣的難題,真人常常選擇了默不吭聲,何況由人類所設計出來的機器人呢?
另一方面,在設計自駕車系統時,若有事故發生,也將面臨道德兩難的問題。想像某輛自動駕駛的汽車行駛在路上,但煞車突然故障,使得車子沒有辦法停下來,只得在原先設定的路線上繼續不停前進。這時,前方突然出現過路行人,因此汽車不得不停止。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當煞車故障且前方又出現行人時,該選擇直接撞上行人還是撞上旁邊的電線桿讓車子停止,可是卻可能造成車上人員傷亡。
人工智慧的設計雖然必須為了人類的福祉和利益來著想,但要滿足「所有人」的效益,在許多脈絡之下都會產生衝突,當人工智慧試圖在滿足某一方的要求的時候,也將可能同時損害了另一方的利益。損失與得益乃是一體的兩面,要想兩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未雨綢繆也抓不到的漏水

進行生產與設計的時候,必然得為自己所製造出來的產品負起責任,使想該產品可能產生的各種後果。然而,即便我們自認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但真的遇到狂風暴雨時,還是可能發現在屋簷的小角落已經破了一個平常完全看不出來的小洞。
但我們不能就此放棄生產也不能放棄思考每個新科技的所帶來的後果,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除了技術的突破之外,關於設計原則、法律配套、相關環境脈絡條件,也都應該具備隨時根據新科技的進展而調整的彈性。先有初步的概念原則和法律規則之後,才得以從小處著手,慢慢的發現問題。
在發展完全的人工智慧之前,最陽春的自動化功能已經普及到你我的家中,面對不具有真實心跳的機器,人類也已經可以對其投以感情。未來的社會中,將可能出現更多可與之互動的機器人,伴隨它們的出現而來的那些倫理爭議,乃是值得深思且刻不容緩的議題。人類之所以發明科技,便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人類不需苦於處理科技衍生的問題而受到科技的奴役──我們需要聰明使用科技,並為人類的未來創造更新的未來。